新氧正在深刻体会着平台的烦恼。
近日,因为被媒体报道,平台上个别商家在线下涉售违禁药、代写“变美日记”、滥用肖像权等问题,医美平台新氧App被推到了舆论漩涡。
新氧在第一时间采取了措施:下架该机构账号,封禁虚假代写内容,并表示配合监管部门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,“对触碰安全红线的机构‘零容忍’”。
作为中国“互联网医美第一股”,新氧此刻遭遇的问题,值得人们再次思考“网络黑产”与“平台责任”的关系。
层出不穷的困扰
造假、贩假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的产物,在互联网上,它们演变成了各种黑灰色产业链条。而且,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特性,更容易放大“假”带来的危害范围。
在近一年两多的时间里,就先后出现过,电商平台售假、社交电商平台代运营用户笔记、社交平台刷量打榜等事件。
就在媒体报道新氧事件的前不久,某社交电商App同样被媒体指出,平台上许多用户笔记可能并非来自真实用户亲身体验,而是由专业写手按商家需求“编造”。随后,该平台声称,会对该现象严厉打击,对社区刷量、刷粉行为“零容忍”。
实际上,从互联网诞生之初,黑灰产事件就层出不穷。2011年,淘宝网曾在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召开了“告诉你真实的网购”媒体沟通会,会上马云无奈的表示:“淘宝从不否认有假货的存在,但假货的源头并不在淘宝。”
与大多数人想得不一样,经常被指责“售假”的电商平台其实对假货深恶痛绝,并且投入了很大人力、财力打假。
阿里巴巴集团政策研究室总监李倩在2018年曾对媒体介绍,阿里巴巴当时每日识别图片6亿张,对系统判定假货的商品或者高危商家,会第一时间拦截和处置。
小红书等内容平台,也表示自己一直在严厉打击黑产刷量行为,“我们会坚持用技术+机制持续严格防范,同时,我们也会致力和同业一起推动主管部门建立反网络作弊机构,专门打击网络黑产这颗行业毒瘤。”
而此次陷入舆论危机的新氧,其实已于今年3月建立“正品联盟”,推出了建立机构原厂认证、药品扫码验真、医生授证分级、医美信息百科等四大举措。并且对平台用户产生内容有三重审核机制,包括AI自动关键词/图片审核,人工审核,对可疑内容打标签、提醒用户注意。在三重审核策略下,每天有近1/3的日记无法通过平台审核,仅在2018年,新氧就在平台上封禁作弊违禁账号71万,删除作弊违禁主贴15万,删除作弊违禁评论232万。
然而,尽管各大平台投入了大量人力、物力和精力,还是无法杜黑、灰产的存在。
博弈与责任
黑、灰产屡禁不止,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。
在各个平台投入大量精力打击黑灰产的同时,黑灰产业在进化,越来越懂得寻找和利用平台的规则漏洞。比如新氧事件中被媒体提到的凯润婷医院,它其实入驻了多家电商平台,而且在平台上看起来“循规蹈矩”,不敢踩红线越雷池。在报道中,当记者在新氧平台上咨询时,客服都声称没有相关项目,但等到记者前往线下门店后,该医院就会私售未取得相关资质的违禁药。
对于这种线上一套,线下另一套的商户,作为平台方,很难通过普通的审核机制把它们阻挡在平台之外。因此,平台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去打击黑产。
作为相对成熟的平台,阿里的做法是通过大数据算法对商品实行抽检,每年发起约10万余次抽检,投入上亿元购买商品,一旦发现假冒伪劣商品,轻者下架,重者清退。成果是,2017年底阿里巴巴与全国23个省执法机关联合打假,累计推送线索1980条,涉案金额约43亿元。同样作为电商平台的京东、苏宁、唯品会等也都严控商家资质、进货来源渠道、产品的入仓检查等。
而新氧也表示,未来,将针对医美日记等产品,上线人脸识别技术,通过用户人脸以及账号绑定信息进行交叉验证,发布视频美丽日记时,增加面部动作审核等,尽量让造假者无路可走。
而另一方面,虽然同样作为平台,与阿里、京东等电商平台相比,像新氧这样的链接服务产品的平台,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。
中国的医美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。根据德勤中国发布的《2018年中国医疗美容O2O市场分析》显示,未来五年中国医美市场的增速预计将保持在20%以上,2022年市场规模或超过4800亿元。
不过,由于医美需求增长远远超过了行业供给的增长,导致当前医美行业,从业人员来源庞杂、缺少系统专业教育体系、临床表现良莠不齐,对医美消费者在求美的过程中带来了安全隐患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。
中国数据研究中心、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联合发布的《中国医美“地下黑针”白皮书》显示,目前中国合规的医美行业执业者大约有17000名左右,但非法执业者数量超过150000名,几乎是合规医师的9倍。
面对鱼龙混杂的医美市场,医美平台更应该加强审核和打假力度,推动建立行业规范,为用户把好服务的第一关。而新氧也意识到这一点,在声明中表示,“‘黑产’是中国互联网的毒瘤,所有电商、社区平台都深受其害,‘黑产’伪造美丽日记更是整个医美互联网行业的公敌。与‘黑产’做斗争,是新氧长期不懈在做的努力。感谢消费者、媒体、社会各界的监督,在保障消费者安全与健康方面,我们任重道远。”
而从电商平台,到服务型平台,不论是阿里,美团,滴滴等,虽然市场陷入各种舆论问题,但不可否认的是,正是这些平台的出现,连接了线上线下的同时,也让信息变得更加透明。
而回归“打假”这件事,平台没有执法权,目前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信息审核,包括商家主体信息、资质证照、商品信息和商家在平台上留下的行为轨迹等。然而,再严苛的信息审核也不太可能触达线下。因此,还需要全链路的配合,多方面建立协同的长效机制和能力。